3月12日,华西证券(002926)发布一篇电力设备与新能源行业的研究报告,报告指出,中汽协公布2月新能源汽车产销,辽西首个海风漂浮式测风塔完成施工安装。
报告具体内容如下:
新能源汽车
(资料图片)
中汽协公布2月新能源汽车产销数据
我们认为,在下游需求恢复叠加相关政策出台的推动下,电动车销量正逐步回暖,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同环比均有所回升。
根据中汽协数据,2023年2月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达52.5万辆,同环比分别上升55.9%、28.7%。从渗透率的角度来看,2023年2月新能源汽车月度销量渗透率为26.6%,同比提升7.36pct,电动化率提升态势有望延续。随着原材料价格回归以及优质供给的增加推动电动车性价比不断提升,国内将进入电动化加速渗透阶段,渗透率提高的空间仍较为广阔,有望不断带动中上游需求增长,中长期高成长性不变。
浙江省印发《浙江省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
我们认为,就中国市场来看,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快速提升下充电设备需求也将同步大幅提高。根据中国充电联盟数据,2022年全国充电基础设施累计新增259.3万台,同比增加176.9%,车桩增量比为2.7:1,与2021年同期的车桩增量比为3.7:1相比,实现快速的提升,未来在政策以及市场的推动下,充换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有望持续完善。此外,在全球电动化的背景下,充电桩等设施需求广阔,中国产业链具备较强的供应能力,仍然是充电桩市场重要的参与者。
核心观点:
国内新能源汽车完成认知度和接受度提升的初级阶段,在驱动力由政策端向市场端逐步转变的过程中,新能源汽车进入加速渗透阶段。海外电动化决心明确,全球新能源汽车发展实现共振。技术革新为推动新能源汽车高速发展的核心因素之一,有望带来性能、成本、安全性等多方位的提高。持续看好积极拥抱新技术和竞争优势显著/格局优化的两条投资主线,具体包括:
1)复合集流体:具备成本、能量密度、安全性等多方面的优势,设备端、电池端、材料端共同发力,持续推动产业化应用,关键设备、工艺和材料端需求有望提升。
2)钠离子电池:技术日趋成熟,有望在储能、低速车等领域实现率先应用,具备相关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集流体、壳体以及电池端技术、产品、产能布局的企业有望获得增量市场。
3)快充:需求持续提升,有望带动负极材料、CNT导电剂等相关材料技术迭代以及需求提升。
4)长续航以及高能量密度需求下,三元材料高镍化、高电压化、单晶化,硅负极、导电剂以及新型锂盐等需求扩大。
5)制造工艺、电池结构、化学材料等多个方面的技术升级,带来包括电池端在内的多环节机遇,具备技术领先优势的企业将加固自身护城河。
6)竞争格局清晰,具备较强的护城河标的;技术路线明确,拥有迭代逻辑较强产品的厂商;自身技术、业务实力不断增强,多元化布局带来更多亮点的优质企业。
7)具备国际化供应实力的厂商更加受益于全球电动化发展。
8)上游原材料端价格回归有望带动中游电池端的盈利修复。
9)龙头高成长、高确定性机会,特斯拉、比亚迪(002594)及新势力等车企以及宁德时代(300750)、LG化学等动力电池供应链。
10)在行业快速增长趋势下,自身优势增强推动业绩有望实现超预期表现的二线标的。
11)产能加速布局有望显著受益行业需求快速增长的相关标的。
12)在政策支持下,有望快速发展的氢能源以及燃料电池汽车环节。
13)储能、两轮车等具备结构性机遇的细分环节,以及持续完善的充换电设施环节。
受益标的:宁德时代、科达利(002850)、璞泰来(603659)、天奈科技、宝明科技(002992)、骄成超声、双星新材(002585)、鼎胜新材(603876)、万顺新材(300057)、胜利精密(002426)、亿纬锂能(300014)、当升科技(300073)、杉杉股份(600884)、中科电气(300035)、容百科技、振华新材、中伟股份(300919)、诺德股份(600110)、嘉元科技、恩捷股份(002812)、星源材质(300568)、德方纳米(300769)、天赐材料(002709)、孚能科技、鹏辉能源(300438)、华友钴业(603799)、宏发股份(600885)、特锐德(300001)、斯莱克(300382)、炬华科技(300360)、盛弘股份(300693)、科士达(002518)、道通科技、绿能慧充(600212)、英杰电气(300820)、通合科技(300491)等。
声明:本文引用第三方机构发布报告信息源,并不保证数据的实时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数据仅供参考,据此交易,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