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是讲大道至柔至弱的,也是“弱者道之用”的说明。什么东西能至柔至弱,却能行于天地宇宙之间,无处不在呢?这对治国理政有什么借鉴意义呢?下边进入我们今天的话题。
《道德经》第四十三章:
解释:天下最柔弱的东西,驰骋纵横于天下最坚硬的东西。
(资料图)
解析:天下什么东西柔弱呢?
解释:无形的东西进入没有间隙的东西。
解析:无形的东西指的是大道,大道是什么呢?就是万有引力定律、电磁感应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等一切规律的总和,简称规律,她无所不包,无所不容,无处不在,什么地方能违背规律而取得成功呢?大道通过“顺道(规律)者昌,逆道(规律)者亡”来管理宇宙万物,一切有形的东西(没有间隙)的东西哪里能离开大道(规律)呢?宇宙失去大道(规律),星球就会到处乱撞;太阳离开大道(规律),就不能为我们提供光明和热量(规律);大地失去大道(规律),就不能厚德载物;万物离开大道,就不能成长;管理者失去大道(规律),天下就会动荡不宁。无身无形的大道(规律)能管理一切宇宙万物,能给宇宙万物提供公平公正的运行秩序,谁都离不开他,所以啊,谓之:无有入无间。
解释:我因此知道了无为是有益的。
解析:大道无身无形,也没有任何私心杂念,内心至虚至静,不被宇宙万物所累所伤,功于天下,造福天下,为宇宙万物提供公平公正的运行秩序,却让人们看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无法尾随,无法迎接。我们感觉大道(规律)什么也没做,却能让万物井井有序;不用发表任何言论,却蕴含至理之言;不倡导仁义、道德、民主、自由,却蕴含至高之德。
解释:不用语言的教化。
解析: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世俗之人所积极追求的仁啊、义啊、礼啊就是多言之人啊。看看春秋战国的历史,越是追求仁义礼智的国家往往越是不断衰落,越是抛弃仁义道德而追求法治的国家,国力却能蒸蒸日上,您知道内在的运行逻辑吗?倡导仁义礼智,仁义礼智就会被江山大道窃走,成为大地主既得利益集团压榨百姓的凭借;倡导西式民主自由,民主自由就会被帝国主义者盗走,成为祸害世界的遮羞布。由此可见,有言的教化,不就如小鸟一样叽叽喳喳吗,对天下百姓有什么好处呢,自以为是,偏执之言!再看看大道(规律)呢,功于天下,造福天下,为天下万物提供公平公正的运行秩序,却不被虚名所累所伤,不发表任何言论,却蕴含至理之言;不倡导仁义、道德、民主、自由,却蕴含至高之德。所以啊,大道(规律)这种只注重脚踏实地干事,不自以为是蛊惑百姓的思想,谓之:不言之教。
解释:无为之道的益处。
解析:大道通过“顺道者昌,逆道者亡”给天下提供公平公正的运行秩序,忠于职守、尽职尽责,不被名、利、财货、权力等外物所累所伤,给天下提供公平公正的运行秩序就足够了,何必多此一举倡导虚伪之德呢?天下纵有金山银山,在大道眼里和土丘是一样的;天下纵有仁义道德,大道无心去争辩,好像什么也没有做,所以啊,大器是免成的;什么也不用说,所以啊,大音的希声的;高尚之德布于天下,却让人们感觉不到,所以啊,广德若不足。这就是大道的无为之益啊。看看天下,所谓的高尚之德,被虚名所累所伤,与百姓何益啊?所谓的仁义礼教、民主自由,却是奸诈邪恶之徒作恶的凭借,与天下苍生何干啊?
解释:天下很少能够达到这种境界。
解析:天下为什么有历史周期律啊?天下为什么动荡不宁啊?主要还是旧社会的管理者缺乏大道之德,德不配位。用通俗易懂的话讲:国家乃天下公器,大公无私、公平公正、真心实意造福百姓是管理者的职责和使命。旧社会呢,往往窃取国家公权,公器私用,把自己的职责和义务抛之脑后,却为了一己之私,疯狂欺压和掠夺百姓,让天下百姓供养少数的既得利益集团,怎么可能长治久安呢?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管理者假如像大道一样,没有私心杂念,立政为公,执政为民,大公无私,真心实意造福百姓,全心全意为人民,才算达到了大道之境了。旧社会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显然做不到这点啊,所以啊,《道德经》做了句感叹:天下希及之。